
東河村位於南庄鄉的東北角,境內有瓦祿、鵝公髻、向天湖、大窩山等部落,其中瓦祿、鵝公髻二部落原屬大東河社,向天湖、大窩山二部落原屬獅頭驛社。南賽夏的巴斯達隘(paSta’ay矮靈祭)祭場位於向天湖部落,每兩年舉行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約在農曆十月十五日前後舉行。祭場外則設有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展示賽夏族工藝品、生活器具,保存賽夏文化。此外,瓦祿部落為推動社區營造工作(苗栗縣賽夏族瓦祿部落發展協會臉書專頁),重建日本時代的東河派出所,並將此改為瓦祿產業文化館,展示村史資料與原住民工藝文化。
臺大人類學系所藏民族學標本共有4件,其中兩件是在日本時代(一九三○至一九三六)所採集的,採集者有加藤直人、瀨川孝吉等人。另外有二件蛇形鞭為一九五四年芮逸夫教授參加東河村語言調查計劃時帶回,並於一九五五年入藏。
內容分類 | 描述 | 數量 | 編號 | 入藏時間 | 地點 |
服飾 | 無袖無領織花長衣 | 2 | 1026 | 1930年7月1日 | 大東河社 |
2470 | 1936年3月13日 | ||||
祭儀用具 | 楮樹蛇形鞭(baSaa) | 2 | 3880、3881 | 1955年4月12日 | 向天湖 |
民族所藏品有32件,依採集時間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一九六六年四月陳春欽、林美容、鄭依憶至東河村進行田野調查時帶回的標本,[1]一九八六年鄭依憶、胡台麗、林美容參與﹝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研究計劃,至向天湖調查賽夏族祭儀時,所採集的傳統服飾與祭旗,[2]與同年呂理政所採集的木臼,以及二○○二年曾秋菊、施誠興所採集的服飾。
內容分類 | 描述 | 數量 | 編號 | 採集時間 |
服飾 | 白底紅線長上衣 | 1 | 13537 | 1966年4月 |
紅底短上衣 | 1 | 13538 | ||
1 | 14018 | 1986年11月15日 | ||
白底紅白條紋長上衣 | 1 | 14019 | ||
紅色女背心 | 1 | 14020 | ||
紅白條紋毛線裙 | 1 | 14021 | ||
紅底無袖短上衣 | 2 | 16279、16285 | 2002年12月 | |
白底無袖長上衣 | 2 | 16280、16286 | ||
黑白細橫條紋披肩 | 1 | 16281 | ||
黑白條紋遮陰布 | 1 | 16282 | ||
紅白斜織菱形胸兜 | 1 | 16287 | ||
紅白相間橫條紋女腰裙 | 1 | 16288 | ||
紅白粗細橫條紋童上衣 | 1 | 16290 | ||
紅白粗細條紋童短裙 | 1 | 16291 | ||
服飾配件 | 皮革煙袋 | 1 | 13540 | 1966年4月 |
紅底白條紋頭帶 | 2 | 14022、14023 | 1986年11月15日 | |
紅底頭帶 | 1 | 16278、16283、16284 | 2002年12月 | |
小孩頭帶(紅、黑、白毛線) | 1 | 16289 | ||
飾品 | 珠串 | 3 | 13541、13542、13543 | 1966年4月 |
煙具 | 竹煙斗 | 1 | 13544 | |
布 | 菱紋亞麻布 | 1 | 13539 | |
獵具 | 竹弓 | 1 | 13545 | |
鐵箭 | 1 | 13546 | ||
祭儀用品 | 舞帽/肩旗 | 1 | 13950 | 1986年11月 |
農具 | 木臼 | 1 | 13952 |
臺大人類學系所藏的影像資料共有20筆,可分為兩批,一批主要是為日本時代土俗人種學教室所拍攝,另一批則是唐美君教授於一九五四年十一月至向天湖參加矮靈祭時,所拍攝的一系列張弩照片。[3]
部落社名 | 內容項目 | 描述 | 數量 | 編號 | 拍攝年 | 拍攝者 |
大東河社 | 人物 | 婦女兩人 | 1 | C42 | 1930年 | 土俗人種學教室 |
男子合影 | 1 | C43 | ||||
3 | A155、A156、A158 | 帝大時期 | 不明 | |||
村人合影 | 1 | A159、A160 | ||||
聚落景觀 | 耕地 | 2 | A149、A157 | |||
家屋 | 1 | A161 | 1931年10月 | |||
向天湖 | 人物 | 男子張弩及射擊 | 4 | 002-1-1、002-1-2、002-1-3、002-1-4 | 1954年11月 | 唐美君 |
男子負弩 | 2 | 002-1-5、002-1-6 | ||||
翻照張弩 | 4 | 002-2-2、002-2-3、002-2-4、002-2-5 |
民族所所藏東河村影像資料共21筆,為一九五六年二月十日董同龢、趙榮琅、芮逸夫、楊希枚四人,由臺北前往東河進行一系列賽夏族語言學調查工作時所拍攝[4],拍攝重點為當地聚落景觀。
內容項目 | 內容分類 | 數量 | 編號 | 拍攝年 |
人物 | 男子合影於吊橋上 | 4 | 288873、288874、288875、288876 | 1954年5月6日 |
聚落景觀 | 往南庄的竹橋 | 1 | 288575 | 1954年3月26日 |
山環中的村落 | 1 | 288616 | 1954年3月27日 | |
東河國校學童集會 | 2 | 288065、288088 | 1954年2月 | |
家屋 | 2 | 288046、288079 | ||
東河國校辦公室 | 1 | 288213 | 1954年2月18日 | |
東河國校教室 | 1 | 288557 | 1954年3月19日 | |
街道 | 1 | 288558 | ||
4 | 288576、288578、288579、288580 | 1954年3月26日 | ||
溪流 | 1 | 288577 | ||
理髮所、派出所 | 2 | 288625、288626 | 1954年3月27日 | |
石碑 | 東河校感謝碑 | 1 | 288637 |
東河村相關研究
作者 | 年 | 類型 | 題名 | 校系/出處 | 地點 |
陳素娟 | 2013 | 碩士論文 | 原住民部落發展成功關鍵因素與評鑑績效之研究-以苗栗推動優質部落為例 | 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 向天湖部落 |
羅雯 | 2012 | 碩士論文 | 食物、日常經驗與族群互動:東河的客家與賽夏 |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 東河村 |
吳俐臻 | 2011 | 碩士論文 | 賽夏族客家話使用現況研究─以南庄鄉東河村為例 |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 東河村 |
陳姿月 | 2010 | 碩士論文 | 社會資本與社區組織/社區發展:以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 東河村 |
趙立屏 | 2007 | 碩士論文 | 觀光衝擊下居民認知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為個案分析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 | 東河村 |
連啟文 | 2006 | 碩士論文 | 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發展趨勢與策略研擬-以苗栗縣南庄鄉為例 |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 東河村、蓬萊村 |
陳淑萍 | 1998 | 碩士論文 | 南賽夏族的領域歸屬意識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東河村、蓬萊村 |
鄭依憶 | 1989 | 期刊論文 | 血緣、地緣與儀式: 向天湖賽夏族三儀式之探討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09-142 | 向天湖 |
張瑞恭 | 1988 | 碩士論文 | 賽夏族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紙湖、向天湖社群的探討- | 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 | 百壽村、向天湖 |
鄭依憶 | 1987 | 碩士論文 | 賽夏族歲時祭儀與社會群體間的關係的初探:以向天湖部落為例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 | 向天湖部落 |
沈允中 | 1986 | 碩士論文 | 苗栗縣東河村經濟結構變遷之研究:民族學之個案調查 | 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 | 東河村 |
陳春欽 | 1957 | 期刊論文 | 東河村賽夏族之人口與家族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141-165 | 東河村 |
陳春欽 | 1957 | 期刊論文 | 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6:83-119 | 向天湖 |
趙榮琅 | 1954 | 期刊論文 | 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賽夏族語言學調查簡報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22-27 | 東河村 |
以上論文的詳細資料,請參考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及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撰文:黃于庭
繪圖:李孟珊
圖片說明:南賽夏─東河村部落分布圖
(本圖依據1996年胡家瑜所著《賽夏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一書中的「圖2 賽夏族聚落分布圖」繪製而成。)
[1]陳春欽,〈東河村賽夏族之人口與家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臺北,1967),頁141。
[2]鄭依憶,〈血緣、地緣與儀式:向天湖賽夏族三儀式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臺北,1989),頁109。
[3]唐美君,〈臺灣土著民族之弩及弩之分佈與起源〉,《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1(臺北,1958),頁11。
[4]趙榮琅,〈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賽夏族語言學調查簡報〉,《人類學期刊》,4(臺北,1954),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