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堂「澳」-排灣族語言與文化的窺探
Cudjui Gezabang宋佳興
前言
語言-是人類的特有財產。乘載著語言使用者的記憶、文化以及對於世界的認識觀。David Crystal(2001)提出語言的角色無所不在。族群裡的長老、領袖、師長等人物,都明白指出,語言是體驗社會、歷史整體面貌的寫照;傳達過去曾經發生過的大遷徙、戰爭、結盟、末世預言等故事的媒介;是禮儀的主要機制;是將他們對精神世界的信仰,傳予後世子孫的工具;是表達他們社會關係網路的載體;也持續不斷記錄他們和山川萬物彼此之間的互動。是故,語言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此外,過去幾十年來,諸多國內、外學者指出「臺灣有可能是南島民族的擴散中心」。且臺灣一直以來在南島語言研究領域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原因其一為臺灣南島語呈現多樣性的現象,且臺灣南島語言之間的歧異性最高。其二,保存許多古南島語的特徵。正因為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有其極度重要的地位,且台灣原住民族語言跟世界上大多數的少數語言相同,正處於瀕危的窘境,是故研究原住民族語言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工作。
自2006年取得語言學碩士學位之後,一直覺得所學有限,但要在眾多教授、先進及前輩中找出可以繼續研究的議題確實不易。後來在某次承辦原住民族族語教師培訓工作時,聽從學者先進的建議,改由不同的面向去討論原住民語言的議題。因此,本次的海外研習便以「委婉語言(euphemism)」作為本次的研習主題,並在基於該主題核心,討論排灣族人在性別與情色詞彙上的表現方式。
壹、 計畫執行
本次計畫的執行共有四個不同的工作面向,主要包含課程研讀及論文寫作兩個部分。各項執行內容敘述如下:
一、 課程研讀
1. 英語語言課程:
本次海外研習參與了五週的語言訓練程,課程內容涵蓋聽說讀寫四個面向,且主題多樣,包含教育議題、旅遊議題、環境議題等。除了文章的閱讀之外,也進行跨國別的討論,藉此了解各個國家的教育現況。尤其在語言教育方面,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呈現迥然不同的差異,對於語言教育的規劃政府、學校各司其職,共盡心力。
另,透過角色的互換,以學生的身分參與語言學練課程,用不同的角度觀看課程的規劃、內容、教學步驟(調)、教材等面向,嘗試了解學習語言教師對於課程的安排、步調的掌控、教材的選用等,進而精進未來在的教學工作上能力。除此之外,一同與同為教職的母語人士進行教學討論,確認台灣英語教育(學)的內容與教材是否適切與正確。
2. 澳洲研究與流行文化(Australian Studies and Pop Cultures):
該課程每週上課一次,共計五週。內容涵蓋阿得雷德城市藝術與文化、移民文化以及澳洲原住民文化。第一週參訪阿得雷德市中心的具有147年歷史的中央市場(Central Market),是當地人採購烹食材料主要的地點。由於中央市場歷史悠久且提供各類生鮮蔬果,再加上旁邊就是唐人街,因此提供當地人及遊客多樣且有趣的購物體驗,尤其到了周六下午的出清叫賣,更是另一種不同的市場文化。
第二週徒步遊走阿得雷德市區North Terrace的藝術與文化。North Terrace是阿得雷德市區的主要幹道之一,將購物區與學校分隔在道路的兩旁。而緊鄰學校的人行道上,佇立著許多紀念碑或人物銅像。這些紀念碑及銅像述說著當年澳洲及阿得雷德興起的歷史與故事。
第三週課程主題為澳洲原住民藝術。課程的前半段提供學生對於澳洲原住民的概念與認識,透過短片了解澳洲原住民目前所面對的問題及未來努力的方向。另外,也透過課程活動帶領我們認識澳洲原住民畫作的基本圖案元素。課程的後半段則是參觀澳洲原住民藝術展覽館及藏匿於城市中的原住民創作藝術。
第四週課程主題為南極先鋒。其內容在於介紹澳洲探險家Sir Douglas Mawson在南極洲探險的成就。在南極極度惡劣的天氣之下如何進行南極探險及極地生態的紀錄。Sir Douglas Mawson的成就完整保存在南澳博物館當中,讓當地居民及遊客隨時可以前往認識與欣賞。
第五週搭乘市區公車前往離阿得雷德市區約50分鐘車程的漢道夫(Hahndorf)。漢道夫又被觀光客暱稱為德國村或德國小鎮。之所以會有這個地方是因為在1839年,Hahn船長帶領一些宗教難民,從德國漢堡出發,乘坐Zebra號前往心中嚮往的地方-南澳大利亞。歷經四個月的海上航程,最後終於抵達澳洲南部的阿得雷德港。隨後開始尋覓適合同行人居住的地方,最後決定在MT. Barker定居,同時將本地區定名為Hahndorf。其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該船長的名字叫漢(Hahn),而道夫(Dorf)在德文中是村莊的意思。所以當地就被稱作為Hahndorf,中文譯名叫做德國小鎮或德國村。
3. 語言學專題討論
該課程是由語言學系所開設,每週上課兩小時。每次課程中安排學者進行一小時的演講及一小時的互動討論。演講的主題及內容皆以語言或哲學為主軸。本次研習共參與五次專題演講,相關主題及講者簡述如下:
8月2日 | Professor Garrett CULLITY, Hughe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delaide:
The Function of Moral Language: Descriptive or Expressive? The View from Moral Philosophy. |
8月9日 | Ammon STEPHENSON, Adelaide:
Conlangs & Revlangs: Constructed Languages and Revived Languages. |
8月16日 |
Dr Matt ANSTEY, St Barnabas Theological College: The Noun Phrase in Biblical Hebrew. |
8月23日 | Professor Han BALTUSSEN, Hughes Professor of Classics, Adelaide:
The Language of Pain. |
8月30日 | Wallace MCKITRICK:
‘No Birth, No Death’ – Rooting Ch’an (cf. Zen) in Australian Writing and Idiom |
4. 跨文化交流
本次海外研習在指導教授的同意下旁聽第二門課程-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溝通)。從課程名稱看來,該課程在台灣並不是一門很新穎的課程,但這次的課堂參與,讓我對這門課程有不同的體驗。該課程主要授課教師為Prof. Zuckermann,但老師並不是獨挑大梁的教授全部課程,而是安排不同的學者在課堂中分享研究心得。研究分享的內容包含原住民及澳洲以外的語言使用者。
Week | Lecture Content |
Week 1
26 July 2016 |
Introduc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CC) |
Week 2
2 August 2016 |
Learning to Read by the ‘Lap Method’ in a Warlpiri/ English Bilingual Aboriginal School (Lajamanu School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A Cross-Cultural Pedagogical Approach |
Week 3
9 August 2016 |
The Analogical Linguistic Maze: Hazarding the Cross-Cultural
Exploring the challenge not only of translation across cultural divides, but also of any form of interpersonal or inter/intra-group communication: ‘analogy-making defines each instant of thought and is in fact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all thought’ (Hofstadter and Sander 2013: 135) |
Week 4
16 August 2016 |
Conversational styles: Western (dyadic and contained) vis-a-vis Traditional Aboriginal (communal and continuous)
Engaging: Interacting Respectfully and Reciprocally with Indigenous People |
Week 5
23 August 2016 |
Case Study: Talking at Cross Purposes in Northern Australia |
Week 6
30 August 2016 |
Aborigin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二、 論文討論與寫作
除了課程的參與之外,本次的研習主要目的在於排灣族語言研究。本次主題原本鎖定再禁忌語言與委婉語言的討論(Taboo and Euphemism),後來與指導教授針對本次所採得的語料討論後,將研究主題縮小在委婉語言。同時也將原本訂定的文章主題,由Gender and Sexual Expressions in Paiwan修訂為Sex in the Village: Gender and Sexual Euphemisms in Paiwan.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分兩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跟指導教授進針對文章的內容、語料及初步的探討結果進行討論。第二部分是透過指導教授指派的助教(外國人並且是英語母語使用者)針對寫作風格、語文的正確性進行討論與修正。透過不同的分工與學習,提高研究論文的工整度及可看性。分工及討論數次後,將文章修改成符合國際期刊稿件要求的體例。
貳、 研習成果評估
本次為期七週的海外研習,議題皆以原住民族為主。將本次的收穫與心得分享如下。
一、 語言研究與保存
語言是一個族群知識體系的呈現,因此透過語言的蒐集與分析,可以了解該族群的思想與認知體系。換句話說,語言的消失意謂著一個獨立且可能與眾不同的思想與認知體系的殆盡。因此,語言的保存與研究將是原住民族群不可中斷的首要的任務之一。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學領域涵蓋語法(結構)、聲韻、語音、構詞等主要核心議題。目前國內諸多學者、專業人士都致力於這四個面向的研究與蒐集。但除了核心議題之外,語言背後所乘載的文化、認知、意涵與教學應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項目。對於語言的研究與保存,應該是多面向發展。並且取之於原住民,用之於原住民,成就彼此,創造雙贏局面。
二、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語言的瀕危是許多國家共同關切的議題。過去臺灣原住民語言保存與教學大多取經於紐西蘭毛利人的語言巢概念。經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台灣的原住民族語言復振與教學成果雖有小成,但仍有許多可以努力進步的空間。其有可能的原因是紐西蘭與台灣的國情不同。台灣原住民族群與語言豐富多樣,不同於紐西蘭單一族群。相較於台灣的多樣性,澳洲可以是下一個台灣學習的對象。原因是澳洲原有的原住民族群與語言多達250種左右,但至今僅存十多種仍存活的原住民語言。若依照人口數來看,台灣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人口比例與澳洲數據相近,且澳洲近年來致力於原住民族語言復振與保存,成效頗彰,可以作為台灣下一個學習的對象。
三、 培養具原住民身分之專業語言人才
依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 :104 學年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共 14 萬人,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 2.6 萬人,較 94 學年 1.3 萬人增加 1 倍最為顯著。大專原住民學生就讀技職體系約 61%,高於一般生之 48%;就讀學系主要集中於「民生」 (21%)、「醫藥衛生」(17%)及「商管」(12%)三大學門,而「護理學系」(占 13%)更因多所技職校院設置專班、保障特定名額及提供就學優惠措施,成為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人數最多的科系。
透過教育部統計資料可以推測語言學、語言教學、文學並不是原住民學生首要的選讀志願。因此長久以來,原住民語言研究與教學仰賴漢人學者的支持與協助。以今年最新出版的原住民族語語法研究叢書(翰蘆經銷),便可窺探得知。且,諸多族語教師與族人對於語言學、語言教學理論與應用一直有理解上的困擾與瓶頸。因此,基於原住民語言知識的養成與培訓、原住民語言教學的實際需求,原住民語言教材開發的必要性,應該要有更多的族人投入這些領域一同努力。
參、 結語
原住民族委員會所設置的原夢計畫是一個很優質也很實質的獎助方案。確實提供部分有意從事原住民議題研究的夥伴一份實質的協助,也開拓了很多族人夥伴的視野與國際觀。
這次的澳洲行程確實看到國外在原住民議題研究上的投注與努力,與指導教授和助教的學習更是收穫良多,未來如果還有機會,希望可以再去一次澳洲繼續新的學習和體驗。尤其澳洲原住民人口比例與台灣狀況極為相似,在許多議題上的研究,例如:語言復振、原住民藝術、自治區管理等,更是值得去參訪學習的對象。
最後,本人大膽地構想,若能將原夢計畫擴大層面執行,以公費留學的行政契約方式,甄選有興趣的原住民大專學生進入臺灣各大學校院的語言學研究所攻讀碩、博士學位。連結族人(人才)、部落(語言場域)、學校(專業訓練)的力量,將所學投注在原住民語言研究與教學的應用層面(回饋部落),讓族人自己來研究與言、教學。如果其他國家已有相關措施,我國可以值借鏡其他國家的做法。如果沒有,這將是我們獨步其他國家的一個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