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斐濟-斐濟的草蓆文化
Remaljiz Mavaliv 董晨晧[1]、Kiouko Punal鍾瑜君[2]、
Padjagaw Vavulengan徐嘉蓮[3]、Haru林婕[4]
一、前言
我們是研究斐濟草蓆的藝術組,成員有四位,各個的學習背景不同,對於斐濟的藝術以及語言上面都有相同的興趣,於是我們組成了藝術組。在七月中旬,我們進入了「斐濟」這個空氣宜人、環境優美的國家。我們本次的造訪地點是斐濟的最大島Viti Levu。Viti Levu島上植披與台灣類似,而島上常見的林投樹,即是斐濟人重要的編織植物原料。其實,林投樹在台灣有很多故事,在漢人文化中有林投姐的故事,而在原住民文化中,舉達悟族為例,林投樹有避邪卻魔的作用。
我們選擇草蓆的研究是因為我們看見草蓆對於斐濟人的重要性僅次於樹皮布。南太平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USP)校園內的駐村藝術家,在過去幾年也將編織結合氣候變遷為其中一個面向,利用藝術來表達對於氣候變遷的看法與關心。而且當我們進入寄宿家庭時,其踏入客廳的第一步踩到的就是草蓆。對於斐濟人來說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碼。草蓆存在於每一個家中,每一個祭儀。從出生到死亡都有草蓆的陪伴。所以進入到斐濟的家中,都一定會看到草蓆的存在。有些家庭會直接將草蓆放在客廳_,有些家庭則會將草蓆收拾起來,只有在重要聚會或是特殊日子才使用它。無論是直接將草蓆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或是指在特殊日子才使用,都可以了解到草蓆對於斐濟人的重要性。
二、草蓆在斐濟社會的角色
在閱讀文獻資料其Infinity within the Brackets文章說到:「草蓆在斐濟的社交場合上是個重要的一項物品,從出生至入土、婚禮、家庭聚會或是重要場合,亦有迎接重要人士的作用。在活動儀式中所表達的是對於兩邊群體之間的尊重,並加強部落和家庭關係。」(Riles 1998:383)
每個草蓆所代表的含義不同,其用途視場合使用,有些是作為禮物,如婚禮,有些會用在家中或是重要的場合時」。有重要活動時,斐濟人會將所有的草蓆(vivivi)拿出來使用,使用的草蓆數量,也會因為部落或是家庭習慣而有所改變。實用於一般家中的草席如牆壁或地板,因為草蓆很大,所以圖案、材料比較簡單,而不同的階層的草蓆,在不同的部落會用有不一樣的材料或是圖案去製作,也會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使用的數量也不一樣,這次的草蓆研究,我們以naroi島為例,受訪對象為寄宿家庭的主人,目前住在首都蘇瓦(suva)的Dale。我們在斐濟的Naisogovao村莊,訪問當地的居民對於草蓆的名稱以及意思,發現當地的居民表示沒有聽過以及對於名稱上也有不同的解釋。
在一般的斐濟人家中,會將大的草蓆(coco)鋪在客廳,或是家中空間較大的地方,如陽台,而有舖上coco的空間,就是斐濟人在家中經常聚集的地方,他們會坐在coco上做日常生活中會做的事,像是吃飯、聊天或是睡覺等等,所以coco這塊大草蓆在斐濟人家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東西。在重要活動時,斐濟人會將家中所以有的草席拿出來使用,每一種草蓆會有不一樣的名稱,它們擺放的位置也都不一樣。
(表一) 各層的草蓆名稱
層 | 斐濟語 | 說明 | 備註 |
所有的草蓆 | vivivi | 全部的草席。有重要場合時,如結婚。(圖一) | Vivivi不包括樹皮(masi)。 |
第一層 | coco | 放在最底層的草蓆,在斐濟人家中都看得到。(圖二) | |
第1.5層 | Ibe duadua | 會放在coco與vakabati之間。和coco很像,但比coco小。 | 有些斐濟人家中有,有些家中沒有。 |
第二層 | vakabati | 有毛線(kula)裝飾的草蓆,這層草蓆會因家中人數增加或減少。(圖三) | 草蓆上出現的的花樣,斐濟人稱這花樣叫batina。 |
第三層 | delana | 最上一層的草蓆,給人坐的。(圖四) | 如果有階層較高的客人物,會在delana上鋪上一層masi。 |
三、斐濟草蓆的製作材料及圖案
在斐濟的草席製作[5]上,除了乾燥過後的葉片外,還有用黑泥土(lolobo)浸泡四夜的黑色的林投葉(somo),以及色彩鮮艷的毛線(kula),它們在斐濟的草蓆上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彩色鮮豔的毛線會編織在草蓆的邊緣,或是用漸層的方式,編在草蓆下半部,讓草蓆有更多的藝術設計。在早期的斐濟,kula是一種紅色小鳥(古老斐濟語稱為drisi或drusi)的羽毛,斐濟人會將紅色的羽毛編織再草蓆上,但現在這種紅色的鳥已經絕種了。很久以前東加( Tonga )人會到斐濟換取紅色的羽毛,東加人將紅色羽毛賣到薩摩亞( Samoa ),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易活動,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就存在很久。
按照傳統,男性和女性的手工製作是分開的。斐濟的藝術和工藝品反映他們的地方文化。斐濟草蓆,在社會中是一個重要目的,作為一種儀式的交流和敬意。由婦女做出,從被剝離、煮沸、乾燥,然後從葉子軟化開始。乾燥後的葉子編織成,經常對角線圖案。大多數的草蓆邊緣都有精緻的裝飾和顏色鮮豔的毛線。雕刻是由男性來雕刻。製作以及裝飾武器,為家庭和儀式的物品。在斐濟,一般常見的草席是用林投葉( voivoi )編織的,少部分會使用席草( kuta )[6]或是乾的椰子葉( sasa ),不管是林投葉、席草還是椰子葉,它都需要經過長期的準備過程,包括刮葉和煮葉,並在陽光下乾燥。而林投葉、席草和椰子葉在使用上也有不同,用林投葉編織出來的草蓆,堅硬較不容易受到損壞,也較耐用,所以在斐濟人的家中,可以看到用林投葉編織成的草蓆;用席草和椰子葉編織的草蓆,它是白色的較細緻又柔軟,不耐用也不接受洗滌,所以較少出現在斐濟人家中,而椰子葉除了可以編織成草蓆外,在斐濟人的生活中較常做成掃帚使用。
斐濟草蓆的圖案和樣式的組合排列是有限的,所以草蓆上面的圖案,都有一定的一致性。也有許多斐濟婦女不會編織草蓆,會在市場上買現成的草蓆,並折疊起來放在家屋內,重要的場合在拿出來擺放。一般家庭都會有草蓆。大多數製作草蓆的婦女只知道幾種模式,重複的連續形狀來形成較大的圖案。也有比較創新的草蓆,是在草蓆上編織一些卡通圖案。
四、總結
從上述資料顯示斐濟的草蓆的重要性,從出生、結婚以及死亡,或者是在重要場合當中都會出現。草蓆對我們台灣的原住民來說僅是家裡中日常生活的用品,在幼兒的時候會放在草蓆所做的搖籃,但是在死亡時僅是鋪在地上,在入土後並沒有將草蓆一併埋葬。而斐濟與台灣的生態環境的不同,但是同樣也是四面環海的台灣,以及各原住民居住的地點不一,在台灣原住民最具代表草蓆的文化,就是排灣族。排灣族的草蓆是用月桃葉來製作,月桃對排灣族人來說,是重要的植物,它可以被用來製作許多生活上的物品。以月桃蓆來說,就是不或缺的重要物品。在排灣族婚禮時,聘禮、新娘入門禮,一定要置於月桃蓆上,由受禮的一方點收,才算是合乎禮數。人去世時,死者要放在月桃蓆上換衣服,並且在棺與墳之間,也要放上一張月桃蓆。
近幾年來,南太平洋大學的駐村的藝術家Johanna Beasley以及其他創作者將新創結合草蓆的編織文化,將草蓆帶入了另一個新的層次。(如圖五、圖六)
由此發現,斐濟的草蓆文化是由誰來定義,其實就像台灣原住民對於自己的文化解釋都有不同的面相。我們也聽說,在斐濟因為生計的關係男生也開始幫忙草蓆的前置作業。現今台灣原住民的月桃編織文化逐漸在消失,但還是有更多的族人編織師和部落婦女成立工作坊,還在製作月桃編織品的創造,包括月桃記事本、皮夾、手提袋等商品。他們積極來提倡原住民的文創精神,推廣月桃編織藝術,保留文化也帶給族人工作機會。過去的文化將月桃編織應用在客廳草席、日常用品等等,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工業文明帶到了部落,月桃編織已幾近失傳,這跟斐濟現在的現況也很像,這都是我們必須要省思和解決的問題。
肆、參考文獻
學位論文:
․黃芳琪(2009)。魯凱人生活工藝的美感價值之建構:以月桃編物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台東市。
․洪美玲(2011)。海岸阿美部落婦女銷售月桃編的紀實:以都歷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花蓮市。
․潘雅莉(2015)。臺灣原住民族群月桃編織產業發展。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童毓欣、陳美惠、李來錫(2014)。屏東台 24 線北排灣及西魯凱族常用民族植物知識結構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屏東市。
․Riles, Annelise, “Infinity within the Brackets” (1998). Cornell Law Faculty Publications. Paper 783.( http://scholarship.law.cornell.edu/facpub/783)
相關文本:
․Dean Starnes,Nana Luckham.2009 FJI.
․Ronald Gatty .2009. Fijian-English Dictionary.
․A.Capell .2001 . The Fijian Dictionary.
網路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斐濟文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e_of_Fiji#Cuisine
․維基百科/莎草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E%8E%E8%8D%89%E7%A7%91
․Youtube/禮納里部落文化種子/月桃採收處理及編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TJcOg_hs
․排灣族比悠瑪數位園
http://paiwan.com.tw/wtes95/index-5.htm
․Youtube/原視新聞/草蓆”展現社會地位薩摩亞文化特色
http://titv.ipcf.org.tw/news-9460
․Presentation of Fijian mats and tapa cloths to Queen Elizabeth II
․Fijian funeral ceremonies
https://bulasamantha.wordpress.com/tag/fijian-funeral-ceremonies/
․TRANSCULTURAL NURSING/Chapter 11 – Fijian Culture
http://freebooks.uvu.edu/NURS3400/index.php/ch11-fijian-culture.html
附錄一[7]
斐濟的草蓆編織方法:
草蓆用手編織樹葉而成,準備過程包括沸騰的葉子,在陽光下晾曬。採集的樹葉都聚集,在大量的儲存在房屋內。葉子邊緣本身帶有刺,把不好的部分剝掉或用刀削去,捲成圓圈狀,用繩子將乾的葉子綑成一綑,在準備編織,抽出數條莖葉編織在製作過程中一邊做一邊調整草蓆的形狀及密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部落排灣族人
[2]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
[3]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屏東縣瑪家鄉瑪家部落排灣族人
[4]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花蓮縣秀林鄉銅門部落太魯閣族人
[5] 斐濟的草蓆製作詳情附錄一
[6] Kuta,Cyperaceae 莎草科,單子葉植物,莎草目。盛長在每年的四月,是Bua的特產。大約在2000年前在sigatoka沙丘找到,被lapita人使用。
[7] http://www.kivu.com/the-fijian-woven-mat/